close

 賴(偽)醫生又來啦,今天要介紹給大家的是--耳前瘻管。

 這是什麼東東?聽都沒聽過吧!那請先往下看看。

耳前瘻管的成因: 由於胚胎發生時,第一及第二鰓弓遠端6個耳丘(auricular hillocks)融合不完整所致。完全不懂是啥

天生瘻管感染 開刀一勞永逸

楊士維/基隆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耳前瘻管是種先天性的疾病,最早在西元1864年即有醫學記載。在耳廓的前方可以見到一個很小的洞口,瘻管往下鑽通常像是一個漏斗樣的結構。若是單側耳前瘻管,則以左側較為常見,約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病患是兩側耳朵都有耳前瘻管,雙側瘻管情形較會遺傳。

在台灣,發生率約在1.6%-2.5%,男女發生的比率差不多。瘻管是天生的,照道理說,應是出生時就可以看得到,但事實並非如此,若瘻管開口太小,有時要等年紀大一點才會看得到,所以千萬不要因此而誤以為耳前瘻管是後天的疾病。

瘻管若沒有感染時,開口常是乾燥的;有時耳前瘻管的開口會有一些角質化的分泌物流出來,這類情形也比較容易感染。

臨床上最困擾的地方就在於瘻管本身會感染,感染後常會引發化膿及蜂窩性組織炎,切開紅腫的膿包,引流出裡面的膿液再配合抗生素治療是唯一的方法。待急性感染期復元之後,外科手術切除瘻管是唯一能完全擺脫日後再度感染化膿噩夢的不二法門。

惱人的外耳疾病 耳前瘻管

外觀看起來只有一個小洞的耳前瘻管,其內在的行徑是很難以捉摸的, 這外觀看似只有一個小洞的管道,向內部組織是呈樹枝狀或螞蟻窩樣的放射散開狀,因此一般人只看到冰山的一角的瘻管開口,而不知裡面的走向,即使醫師在手術時都會偶爾碰到意外的分枝,增加手術的困難。

一般統計發現,每七十至八十人中就會有一個人有耳前瘻管,通常是雙側耳且有遺傳特性。至於為何會產生,那就要回推到胚胎發育時期,形成外耳的六個小丘癒合不完全,因此產生了裂縫,也就構成了瘻管,此瘻管有小的管道,也有膨大後形成竇樣空間,其內襯以上皮細胞,而平時皆會有一些上皮脫落的現 象。一般平時皆無症狀,偶爾會有一些乳白色、微臭的分泌物流出,這都是無關緊要的。

一般開口皆在耳朵前上方,少見的開口會出現在耳殼的其他部位,這管道若有上皮阻塞或內部細菌感染,就會腫脹,最後膿瘍形成,此時若不管它,則有可能會造成顏面的蜂窩組織炎,甚至更嚴重造成了耳殼的耳軟骨炎,引起耳廓變形

 如果看完還是霧剎剎,別擔心,那很正常。所以貼心如我補上一則新聞(有附圖),圖還不算很噁心,所以吃飽的捧油們還是可以安心的點下去。

 耳前瘻管合併膿瘍 恐引發敗血症

 為何要介紹這個呢?因為,是的,不才在下就是那個2.5%裡的四分之一。

 左耳的"管",在十幾年前就和我骨肉分離了,現在右耳的瘻管也想追隨他而去,我只希望他若要走,瀟灑一點揮一揮衣袖可以不帶走雲彩但記得順便帶走我的疼痛!

 之後會補上左耳前傳,和右耳紀實(等我診療後)。順帶一提,新聞中小朋友耳朵上那個小小洞才是瘻管喔,耳前臉側上那個紅腫是膿瘍,當時我也長了一個,不過我的長在耳後,就是帶眼鏡時鏡腳停留的地方,那時還不曉得瘻管這東西的存在,因此眼鏡就揹了黑鍋,還以為是讀書太認真眼鏡戴太久呢!(最好是有那麼用功!)想起來兩次大發作都很符合此症的描述。第一次是期末考狂熬夜;這次是連五天大夜而且很多怪case,壓力偏大、體能不堪負荷,每天下班幾乎是一進房間倒頭就睡,第四天下班時就”腫”了,真的是有命賺錢沒命花?!不過,免疫力差時若剛好感染,像在下這麼醫生遠離我的人也只能乖乖去醫院報到了。

 那就...看診後再見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